“理解”是双方心理活动的合拍过程。在教育实践中,师生双方互相理解,形成共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保证,尤其是教师理解学生是核心、是关键。那么教师怎样理解学生,换位处理学生中的偶发事件呢?

   不同类型的学生需要不同的理解。好学生的烦恼,或许是担心成绩保持不了优良或偶尔表现“欠佳”被几十双眼睛“盯着”,被家长、老师“批评”将不再被评为“好学生”。所谓“后进生”的烦恼也许更多,学习成绩搞不好怕家长念叼;表现不好怕老师批评;惹了“祸”怕被同学“告状”或“笑话”。总之,他们只有小心谨慎处事或干脆“以烂为难”,一副“我行我素”之表现。他们认为自己反正是被人“瞧不起”,我偏要做些事来吸引你们对我的重视,别忽视了“我”的存在,班上偶尔会出现“老师,**打人了”,“**又把我的东西丢了。”于是,不服气的“我没有”,“不是我”。麻烦便来了,怎么办呢?

   发现闪光点,鼓励奋发向上。通过祥细观察,发现小D有爱劳动的闪光点,常为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,我便及时表扬,奖励他,还经常和他谈心,告诉他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,人与人之间关系是平等的,谁也不能欺侮谁,并让他学习《小学生守则》上有关内容,使他明白打人是不良行为,并让同学们和他玩,别孤立他,经过一段时间耐心细致的教育,让他明白,教师理解他,也爱他。小D有了很大的进步,现在克服了打人现象,学习成绩有了一定的进步,家长也不再拿他出气。从此事例说明:要教育好“后进生”必须充分理解、尊重他们,这是德育的也发点和归宿点,也是“人本教育”的基本原理。